近日,县审计局、古城镇、建民村联合对建民村黄庄小组传承六百余年的古盐井进行修缮保护,村民积极投工投劳,干群齐心为古盐井筑起“新家”,用行动诠释着“看得见的乡愁才是最鲜活的传承”。

盐粒里凝结的时光密码。走进建民村黄庄小组,井盐特有的咸香氤氲在晨雾中。这口深嵌于地层的盐井,自明朝时期便滋养着建民村哈尼族先辈。村中八旬老人李阿婆抚着井沿的绳痕回忆:“小时候跟着阿爹打盐卤,木桶‘吱呀’声混着柴火噼啪响,那才是真正的烟火气。”井盐制作技艺承载着哈尼族“取之于自然,馈之于自然”的生态智慧:深井汲取地下卤水,柴火铁锅慢熬结晶,产出的“锅盐”虽不如现代精盐洁白,却凝结着山地民族与自然对话的生存哲学。

从生命之盐到文化之根。随着乡村振兴推进,建民村青砖黛瓦的新居渐次拔起,但村民们对古盐井的珍视未曾褪色。“这口井是村子的乳娘啊!”建民村党总支书记那知春捧起一捧粗粝的井盐,阳光穿透指缝映出琥珀色光泽,“当年缺医少药,牲畜生疮流脓,老人们就用熬制出来的‘锅盐’兑山泉喷洒,比兽药还灵验。”而今,井盐除了用来腌菜、腌腊肉之外,还化作守护牲畜的“天然青霉素”,更成为凝聚哈尼族群的图腾——每逢哈尼“十月年节”,青年们仍会遵循古俗,将新采的井盐撒入篝火,祈愿五谷丰登。

活态传承中的乡村振兴密码。在保护性修缮现场,党员干部与村民共同搭建保护盐井的“木屋”。“我们不仅要留住这口井,更要让盐文化‘活’起来。”古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马润说。未来,古城镇计划在这里还原古法制盐场景,展示盐井与哈尼梯田农耕文明的共生关系,并开发古法制盐体验项目,让古井盐粒化作文旅产业的“金颗粒”。

当最后一抹夕阳为盐井镀上金边,那知春书记的感慨在夕阳中回荡:“井盐会结晶,文化也会‘结晶’。我们护住的不仅是石头砌的井台,更是祖祖辈辈用血汗温养的精神家园。”在建民村,这口穿越四个世纪的盐井,正以新的姿态诉说着:记住来时的路,才能走得更远。